欢迎收看《动物世界》(春秋版)

日期:2022-02-07 16:32:10  来源:奔流新闻

今天(8月25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是莲鹤方壶出土100周年纪念日

三个看点 带你认识“东方最美青铜器”

莲鹤方壶

飘了飘了!

再多看一眼 就能跟着“鹤兄”起飞

神龙怪虎 狰狞恐怖

连篇累牍的纹饰

(伏虎纹、蟠龙纹、蟠螭纹、鸟纹、窃曲纹)

是让“强迫症”都会抓狂的程度

底座的卷尾虎根本顾不上表情管理

年纪轻轻似乎承担起了所有

(“这明明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我要累吐啦!”)

壶颈侧耳的龙形兽不时回首偷瞄

(“我就看看你们爬到哪儿了”)

四隅的翼龙依然没有停止攀爬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整体“打扮”的确很“青铜”

作为祭祀礼器

是那个让人望而生畏的

权力与威严的象征

100年前的今天

莲鹤方壶出土于

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

在2000多年前的郑国

这儿可是《诗经·郑风》里

率真浪漫、自由自在的“化身”

不信抬头向上看

你会从刚刚繁杂的纹饰里获得解脱

与这句话同频共振: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鹤也是这么想的”)

只见盖顶怒放的双层莲瓣中央

伫立一只引颈欲鸣、展翅欲飞的仙鹤

看起来轻盈无比

却似乎有着对抗地球引力的本事

能把一米多大个儿的方壶引向天空

多元文化集大成者

春秋时代精神之象征

椭方形的壶体

布满蟠龙纹的壶身

莲瓣造型的壶盖

……

莲鹤方壶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

既有接近于以晋地器物为代表的中原色调

又有接近于楚地器物的飘逸风韵

当时楚晋争霸中原

郑国地理位置处于二者中间

朝晋暮楚的关系令其深受影响

当然也表现在了青铜器上

顶盖的莲瓣也应取自西周的立体环带形饰物

均受到传统周文化的影响

△龙耳方壶

龙耳虎足这种写实的动物装饰纹样

则是楚文化的踪迹

△立鸟人足筒形器 山西晋侯墓出土

壶顶的仙鹤则取自晋文化青铜器的鸟形顶饰

自古以来

鹤素有吉祥、幸福、长寿的象征意味

与高雅圣洁的莲彼此成就

营造出一个“生与美”的世界

春秋时期处于社会急剧变革时期

逐鹿中原、百家争鸣

莲鹤方壶应运而生

也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精神

莲与鹤的“邂逅”

冲破庄严狞厉的“旧世界”

奔向了一个自由清新的“新乐园”

此番设计精妙巧思

莲鹤方壶也因此得名

郭沫若评价

莲鹤方壶“乃时代精神之象征”

此外,要呈现如此精妙复杂的青铜之美

离不开郑国匠人充分发挥了分铸法的优点

青铜器铸造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被赞誉为“青铜时代的绝唱”

并蒂莲花的“双胞胎”

同框无比温馨

这件莲鹤方壶

还有一个“双胞胎”同墓出土

被称为“并蒂莲花”或“姊妹壶”

在河南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前身)两姐妹安稳地生活了十年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

她们迫不得已开始颠沛流离的“迁徙之路”

直到1949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重庆

两姐妹长达十几年的“流亡”才正式结束

1950年

河南省文物保管委员会代表

会同中央文化部代表共赴重庆

接收河南博物馆存渝古物

一个回到了老家河南继承“家业”

(入藏河南博物院,成为镇院之宝)

另一个决心“北漂”

(入藏故宫博物院)

2006年5月

河南博物院“国之重宝——莲鹤方壶特别展”

这对“姊妹壶”时隔半个多世纪终于团圆

△技术人员在为河南博物院的莲鹤方壶“梳洗打扮”。

2015年

莲鹤方壶65年来首次离开“本土”赴京“探亲”

虽然“相聚”的日子不多

但只要“同框”就无比温馨

△《莲鹤方壶100周年》纪念邮折

8月22日

在《莲鹤方壶出土100周年》纪念邮折首发仪式上

裸眼3D的方式也让双鹤绝美“同框”

青铜器虽自带厚重滤镜

但仙鹤踌躇满志

似乎轻轻振翅

便可冲上云霄

来源丨央视新闻客户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